今年6月底,丹麦国家博物馆宣布将其馆藏的一件图皮南巴斗篷归还巴西。这件斗篷通体覆盖着美洲红鹮的羽毛,由巴西原住民图皮南巴人使用传统技术制作。根据相关统计,现存这一类型的斗篷仅有11件,均制作于16至17世纪,后被欧洲殖民者掠夺,目前全部收藏于欧洲国家的博物馆中。这件即将被送还的图皮南巴斗篷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
“这件巴西原住民民族标志物品具有美学及历史双重价值,对图皮南巴人来说意义非凡。”巴西人类学家若昂·帕切科表示,图皮南巴斗篷制作工艺复杂精美,一件斗篷的制作周期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图皮南巴人只在特定仪式中穿着使用,他们认为斗篷承载着原住民祖先的文化习俗。
多年来,为了追回这件文物,巴西政府和民间付出了很多努力。巴西多名部落首领曾致信丹麦国家博物馆要求归还斗篷,许多巴西专家学者则利用在国际场合参加研讨会的机会介绍斗篷对于原住民的特殊意义,争取更多支持。近期,巴西国际文化遗产法专家莱蒂西亚·哈特尔牵头成立跨学科小组,在巴西政府官网上发布“巴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归还”的提案。哈特尔表示,追索和保护文物是保障国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措施。“流失文物回归不仅有利于历史研究,对于建立文化和身份认同也很关键。文物在异国他乡,会因脱离文化语境而被异化,许多宝贵价值得不到完整呈现。”
巴西外交部附属的文化外交研究所所长马可·纳塔卡表示,越来越多国家政府和民间力量协力向西方国家追索流失文物,越来越多文物成功回归原籍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