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两年的新冠疫情隔离后,虽然恢复了线下聚会,但巴西的一些年轻人却更愿意“宅”在家里,拒绝频繁的派对或酒吧活动。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更强,也更尊重自己的意愿,较少屈服于来自朋友或群体的社交压力。
巴西《圣保罗州报》7月3日报道,专家指出,针对这样的现象,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年轻人的价值成熟、青春期结束以及在与新冠病毒战斗时形成了新的行为模式。其中,部分年轻人有可能发现了新的兴趣并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但专家也提醒人们注意,过度的“宅”可能与抑郁症或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疾病有关。
今年23岁的学生丹尼斯·费雷拉(Dennis Ferreira)曾经是一名“社交达人”,每周都要参加派对或去酒吧2至3次。对他而言,周末不出门“就像没有活着一样”,因此疫情刚开始时,他非常不适应。但之后,他逐渐开始享受阅读、音乐、电影和电视剧。如今,虽然线下的社交恢复了,但他再也不会频繁参加派对,也几乎不喝酒,过着更加健康也更节省的生活。
无独有偶,22岁的新闻系学生朱莉娅·杜阿尔特(Júlia Duarte)也表示,即使是带着“派对精神”走出疫情,她也会在晚上11时之前回家,从前的酒吧派对也通常会被午餐或下午茶聚会替代。她还在疫情期间培养了做手工艺品和绘画的爱好,并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
对此,专栏作家兼心理学家罗斯莉·萨约(Rosely Say?o)表示,在18至20岁之间,巴西年轻人的青春总是与频繁的聚会和派对相连。如今,这种联系随着他们确立更成熟的价值观而瓦解,酒吧和舞厅就会随之成为一种压力。
巴西麦肯齐长老会大学的心理学家马塞洛·桑托斯(Marcelo Santos)则认为,疫情可能导致年轻人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在他看来,新的模式可以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并减少城市暴力对年轻人的伤害。但他同时指出,部分年轻人也可能正在被抑郁症、社交恐惧症或恐慌症候群困扰,要注意突然的习惯变化,如睡得太多、说话太少或经常推迟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