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集运市场的风起云涌中,地中海航运公司(MSC)已然站稳了头把交椅。作为船队规模遥遥领先的班轮巨头,MSC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充其船队,短短四年内,收购的二手船舶数量几近400艘,震撼业界。
日前,MSC的收购战果再度扩大,从德国船东手中购得的两艘集装箱船为其惊人的四年收购狂潮又添两笔。根据航运研究机构Alphaliner的统计,MSC此次入手了2006年建造的1,440TEU集装箱船“Cape Flint”轮,以及1999年建造的2,526TEU集装箱船“Jan Ritscher”轮。
虽然交易价格尚未公布,但据船舶估值平台VesselsValue的评估,两艘船的总价值约为2500万美元。
在全球航运市场的波动中,MSC展现出了极强的灵活性,尤其是在二手船市场上。与竞争对手相比,MSC在二手市场的强势表现远超其他航运公司,其他竞争对手更多依赖新造船和租入船舶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而MSC则通过二手船收购加速扩张。
MSC创始人Gianluigi Aponte船长是一位“忠诚”的船东,其家族长期以来一直将收益重新投入到业务中,这种模式在疫情时代加速。
1970年,Gianluigi Aponte船长在意大利拿坡里成立MSC,起初只用仅有的两只船经营地中海至索马里的航线。上世纪80年代末,MSC开始进行规模扩张,市场扩至北美地区和澳洲,总部也迁至日内瓦。2007年1月,MSC运力首次达到100万TEU,10年后其运力突破300万TEU,2021年7月达到400万TEU,2022年1月超越马士基,去年5月达到500万TEU,今年7月正式突破600万TEU。
过去四年,MSC的收购狂潮堪称“令人瞠目结舌”,383艘二手集装箱船的收购不仅使其船队规模激增,也反映出其深谙市场波动的战略眼光。在这些投资的背后,MSC的资金实力和运营效率无疑是其战略成功的关键。通过巧妙把握市场机遇,MSC不仅将二手船舶作为其扩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借此规避了新船造价波动和交付延迟等不确定因素。
在Soren Toft的带领下,MSC的船队规模达到852艘,总运力已超过600万TEU,占据了全球集装箱船队20%的市场份额。根据Alphaliner的最新预测,MSC的市场份额有望在未来超越马士基和赫伯罗特的总和,尤其是在“双子星合作”于明年年初正式启动之后。
尽管二手船市场是MSC扩张的主要战场,但其在新造船市场的战略布局同样不容忽视。MSC目前的订单量也已达131艘,预计在未来几年将为其船队新增180万TEU的运力。这样的扩张速度和规模,使得MSC在全球航运舞台上展现出无可匹敌的竞争优势。
今年,MSC与中国多家船厂接洽,寻求其下一代新船订单。同时,7月,MSC从BAL Container Line手中购得两艘正在江南造船厂建造的14000 TEU集装箱船,交易总价超过3.3亿美元。8月,MSC重回舟山长宏国际船厂,大举下单了12艘19000箱LNG双燃料集装箱船。这一连串的收购举措进一步巩固了MSC在全球航运版图中的地位。
据船舶经纪商MB Shipbroking此前报告,MSC还与江苏韩通签订了十艘21,000标箱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的合同,这些船舶将从2027年下半年开始交付,并持续到2028年。同时,MSC还被传出在蓬莱中柏京鲁船业和江苏熔盛重工订购了一系列11,000标箱LNG双燃料和12000标箱集装箱船。
在今年集装箱航运又一波订单潮后,有分析师警告班轮公司不要重蹈过去的覆辙,订购过多的船舶导致运力过剩。不过,MSC执行副总裁 Bud Darr在3个月前曼哈顿举行的Marine Money论坛上已对该公司大幅增加运力的行为作出解释,“航运公司需要为供应链冲击似乎成为未来新常态做出更好的准备。行业随时可能会出现其他黑天鹅事件。大规模投资增加运力,组建一支更大规模的船队是MSC成功的秘诀之一,这正是MSC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事实上,市场已经验证MSC过去四年囤积大量运力的做法是明智的。自红海危机爆发以来,船只不得不延长航程,绕行非洲,这使得原本紧张的运力更加捉襟见肘。每条航线需要多出两到三艘船来应对绕行的需求,但行业内的额外运力供应本已有限,导致整个行业的运力紧张情况更加严重。
John McCown最新分析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全球主要班轮公司净利润飙升至 100 亿美元以上,较2024年前三个月增长近一倍,并超过了去年同期的 88.8 亿美元。鉴于国际商品贸易市场的良好表现,本季度班轮公司利润可能还将再次出现“大幅增长”。
在忠进看来,MSC通过精准的市场判断和迅猛的扩展策略,已经在全球航运市场中占据了无法撼动的地位。无论是在二手船市场的战略性收购,还是在新造船领域的布局,MSC无疑都在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做好了充足准备。无论是同行竞争者还是市场观察者,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航运巨头的下一步棋。对于MSC来说,未来不仅关乎市场份额的争夺,更关乎在全球航运舞台上如何继续引领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