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在南美


袁隆平抚摸杂交粳稻新品种的稻穗。中新社(资料图)

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22日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从700公斤到1100公斤 他不断刷新水稻亩产产量

中新网报道,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平(北京的旧称),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水稻是湖南主要农作物。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96年,中国农业农村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袁隆平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就是有名的“禾下乘凉梦”,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近年来,袁隆平虽然年事已高,但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老人多次表示要向更高产的育种目标进军,“不从事杂交水稻,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

袁隆平1981年获得中国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中国国内与国际大奖。

杂交水稻造福全球 已在巴西、美国等地大面积种植

大陆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袁隆平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就是上文提到的“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

因为父母的关系,袁隆平的少年求学时代去过很多地方,让袁隆平见识到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6岁那年,母亲带袁隆平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次旅行稍显奇妙。

“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袁隆平说。

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袁隆平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我想当一个农业科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粮食问题是生活中的大问题,由于物资匮乏,按月取粮则成为每个家庭获取粮食的唯一途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隆平发现了试验田里的第一株天然杂交稻,继而推开了水稻杂交实验的大门。他知道,水稻天然杂交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不过,一旦杂交成功产量也许会倍增。经历过失败与质疑,他终于取得成功。

长沙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报道,袁隆平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为了实现“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巴西、美国、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他广为中国人爱戴 更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

袁隆平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中国网民纷纷表示哀悼。从微信朋友圈到新浪微博,再到短视频平台抖音等各大社交媒体,“70后”“80后”“90后”“00后”等几乎各个年龄层的中国人都在追忆着这位被称为“90后”的九旬老人。

据北京环球网报道,中国杂交水稻被西方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也因此获得来自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人们认为,“以袁隆平为中国乃至于世界粮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杂交水稻已经推广种植和引进试种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

2017年8月,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萨乎里一行专程到湖南长沙,为袁隆平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上面印着一束杂交水稻。十几年来,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已累计推广种植四万公顷,平均单产从原来的每公顷3吨左右,提升到现在的每公顷7.5吨。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在帮助这个国家摆脱饥饿。

2016年,袁隆平向世界介绍正在探索种植的“海水稻”,目标是在未来能够培育出亩产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袁隆平说,“全(中)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没种庄稼,还有几千万亩的滩涂,如果利用起来全国推广一亿亩海水稻,每亩300公斤,将增收300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的水稻产量。”2018年,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在热得流油的阿联酋迪拜沙漠地区种植水稻。据称,未来袁隆平和团队研发的海水稻种植有望覆盖迪拜面积的10%以上,形成大片“人造绿洲”。倘若整个中东地区都能运用这一新技术,将大大提升全球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

“对沙漠地区来说,这是一大福音”,阿联酋阿布扎比酋长国西部发展委员会委员穆罕默里曾在受访时这样形容袁隆平及其团队的贡献,并将他们研发的海水稻称为“幸福沙漠中的海水稻”。


返回新闻列表
相关文章推荐
巴西达物流查询

中国——巴西全程实时轨迹跟踪

青岛忠进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联系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