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巴西圣保罗市(São Paulo)迎来建市470周年,几位70岁市民讲述了自己与这座城市的故事,以及城市在几十年间的发展和变化。
巴西《圣保罗页报》报道,罗贝托·雷根斯泰纳(Roberto Regensteiner)出生于市中心的保利斯塔公园区(Jardim Paulista),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生活在比西加区(Bixiga)。
作为社区代表的罗贝托表示,比西加区文化活动丰富,有桑巴舞、狂欢节街区和集市,它拥有一些社区所没有或已经失去的特性,但房地产投机却让许多居民离开了这里。
雷纳尔多·里奇阿尔迪(Reynaldo Ricciardi)对自己出生的比西加区充满感情,他带着怀旧的心情谈起过去的时光,并认为酒吧等传统场所已经在比西加区消失。
关于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雷纳尔多提到了皮涅罗河(Rio Pinheiros)污染治理项目。他住在皮涅罗河附近,以前由于河流散发臭味,他在夏天都不敢开窗户,如今这一问题已得到解决。
城市的变化也存在于那些从小移居于此的居民的记忆中。诺伊扎·多斯桑托斯(Neuza dos Santos)来到圣保罗时只有10岁,大雾和细雨是她对这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据诺伊扎回忆,她来到这里时,许多街道还没有铺路,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街上玩耍、玩球类游戏,一直玩到很晚也不会有危险,现在就没有以前那么自由。
诺伊扎表示,他们一家来到这里是为了改善经济状况,如今他们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在这里买了房。
雷妮·佩德雷拉·莱昂(Reny Pedreira Leão)在14岁时从巴伊亚州(Bahia)来到圣保罗,寒冷是她对这里的第一印象。
当时,雷妮的老家正遭遇旱灾,于是她的父母决定来圣保罗市碰碰运气,但他们对这里的寒冷毫无准备,“我们到达时没有任何御寒衣物或毯子。我很怀念在树上摘果子、在河里洗澡和钓鱼的美好生活。”
雷妮回忆,她一到圣保罗就开始工作养家,“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当保姆”。回顾在圣保罗的生活,雷妮感到很满意,她还记得技术的进步,比如邻居家的电视,以及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同时。令她遗憾的是,犯罪事件的增多让大家的生活变得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