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航贸网
2017年,航运市场走出了炫目的上升曲线:运价调升好于预期,大部分集装箱航运企业实现盈利,与2016年的普遍亏损形成了鲜明对比。"赚钱了"似乎是集装箱运输市场的代名词!
而本栏目追踪的货运代理市场,却难摆脱经营的艰难。"利润回不到十年前"是普遍的呼声。尽管船公司(集装箱、散货及油轮船公司)收入有所增加,但同2007年及之前的任何一个市场高峰比,货代企业都更为艰难。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向上的货代人不断完善业务、转变业务,以期积极顺应时代发展,争夺第一桶金!
在此我们将通过2期的年度特刊与业界共同回顾2017年货代人的奋斗与困惑。
哪条线最挣钱?
数据显示,2017年欧美干线市场明显回暖,货量稳步上升,尽管运力有所增长、装载水平依然趋升。
美东航线装载率较美西航线快一步恢复,美西航线大部分承运人也已恢复至到接近满载的水平。Piers统计,今年1-11月远东出口美国货运量1366.3万TEU,同比增长5.0%。预计2017年全年货量增幅在5%-6%左右,高于2016年的增长水平。
基本来看,今年合约运价会高于比去年,但与承运人之前的心里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亚欧航线一度运力增幅超过10%。10月初地中海航线周运力13.7万TEU,同比增长11.8%,是2015年以来最高峰值。
但下半年以来市场货量充足,运输需求保持旺盛。地中海航线的货量也较前期有明显恢复,但不如欧线火爆。
预计2018年随着欧洲消费水平恢复,经济复苏,亚欧航线西行运量继续保持增长。
但两条主干线的恢复未给货代带来更多的收入。尤其欧线的货运代理市场仍处于艰难攀升。美国线成为2018年度最挣钱的运输代理航线。
市场向上,货主更被动?
进入2017年第四季度,"变"成为市场代名词。表现:
一为市场运价及服务频繁变动,船公司在合并的同时,不断调整航线和舱位,且调整完成之后运价随即上扬。
二是运输企业迫于连续近十年的弱势,改变以往寄希望于长期合约,市场上连中短期合约也成为不可能。伴随运价频繁变动,货主的运输成本只能随运价的过山车大起大落。
三是随着市场整合,市场上船公司数量减少同时、更易于达成价格同盟、推动价格更频繁地变动,市场监管难度加大。
处于代理行业的货代也在种种过山车式的变化中努力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017,货代在变!
苦苦挣扎的货代企业开始转向铁路运输及多式联运,以弥补海运量的下降。经我们初步调查,各大港口经营规模较大的货代企业均在筹备进出口班列业务。部分先行的货运代理企业已有30%以上的收入来自铁路及多式联运。
而跨国物流企业也在紧盯这个市场。达飞物流率先开通义乌至欧洲集装箱专列。
多式联运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几个亚洲巨头的铁路集装箱部门相对欠发达,而中国则更加落后,铁路运输量仅占全国海运集装箱量的2%至3%。
而在欧洲和美国等其他市场,一般铁路运输占集装箱总量的15%-40%。不同市场之间的挑战各不相同。欧洲的多种竞争选择必须与更广泛的跨欧洲运输政策背景下的价格和速度相平衡。
适逢"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等项目和铁路改革正在进行,中国海铁联运的发展必然、必须也乐观。
2017,困惑中前行
在市场相对乐观的同时,我们看到,国内全运会的召开及部分口岸环保检查的要求一度拖累了货量下滑, 让货代在经营中更感困惑。
究其原因,运价调涨幅度仅仅维持市场的一个层面,但对上下产业链及相关行业来说,还未到可以乐观的阶段。
市场反馈:从以下业内反馈也可以看出,部分企业有转变经营的意识但方法方式都无从下手,经营日益艰难。
环保风暴过后的无奈。环保风暴带来的不仅有环境的改善,也有大量的企业被迫停工及货主不得不增加的成本,甚而港口作业被迫收到影响。
自从8月下旬中国主要港口(包括广州、厦门和舟山)对煤炭进口进行限制之后,国内多个港口的船舶出现了大量延误,许多用于动力煤运输的船舶处于长时间等待状态。(诸多港口当局否认了对进口煤炭进行限制。)
2017年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给航运及海运业减负,但更大的问题在于执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政策法规颁布后的实施细则及监管都需完善、加强。
交通运输部发布"港口企业将调减自主定价港口作业包干费"后,中国航贸网仍接到企业不少投诉,尤其以东北港口为甚,不仅新政落实并不乐观,以往明文规定需降费的也有不执行的港口。
受伤的天津
支持保障系统的突变,带来的后续业务调整仍需宣传及周密的调整。
天津港集团公司业务部11月14日发布了《关于恢复八九类危险货物作业的通知》。但从企业层面没有给企业的相应提醒、辅导及疏导,毕竟自2015年8.15爆炸后相当多的货物已转至于其他港口出运。
天津港整体的业务转型,包括作为北方大港所应起的作用都在近期显得失色。刨去港口自身内部造成的损失,围绕天津港周边货源腹地的企业的损失也是近两年业内常提及的困惑。
受伤的天津,2018年要站起来!
中介行业更需要高水准的高端服务
伦敦,新加坡等航运中心的崛起,能提供高端服务是其标志也是必须。我国目前现状是:定位不够精准,国产的运价指标性产品和运价风险管理产品,视野实际也仅限于中国和与中国相关。
在整个国家布局全球的时候,航运高端服务尤其是信息服务的视野并没有真正超越国界。
中国特色浓厚,而非市场产物。可以看到,稍微重要一点的港口都有冲动产生一套相应的指标和产品,数量、种类繁多,却不能给行业及货代企业以指导。货代业对信息的应用水准仍处于基础消费阶段。
从本栏目2017年对市场的调研中可以看出,货代对基础信息及货主的信息需求依然庞大,而预测类数据很难得到深入应用。
2018,要中国式的高速流通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加强,外贸货物吞吐量的指标持续增长,提升外贸及相关行业的效率更多的在于打通各个环节,如作业信息通畅提前预警、报关报检流程改进的互相衔接,也包括与物流效率提升相关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通畅、高速。
流通,不仅是业务信息及货物流转,也包括告诉的信息流通。
十月初,深圳,一年一度的"泛太平洋亚洲海运年会"在深圳召开。在这一国际性重要会议中,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析来自西方,与中国真实的情况有较大差异。
无论从政府、企业、传播机构,将真实的市场需求、数据反馈给一带一路上相关机构,既是必须、也存在市场机会。
世贸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2018年全球贸易增长将保持强劲势头"的预测,无疑给集运企业打了"强心针"。
是风口?是机遇?2018年,我们的回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