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特朗普签署针对中国的总统备忘录,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约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
23日,中国商务部就宣布,拟对水果、猪肉、废铝和钢管等30亿美元进口自美国的商品征收关税。
从制裁的商品上来看,中国选择了一些不痛不痒的商品,并没有选择美国对中国出口依赖最大的汽车、飞机、机械、电机等末端工业产品,谈不上是正儿八经的回击,更像是一种姿态。
我们猜测,美国此次是借解决贸易逆差迫使中国开放某些行业而已。需要注意的是40年前更多的是我们主动开放,这次偏向被动开放,就是平常所言的倒逼改革。
也可能美国是想在中国今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把中国的开放大门朝他们开的更大些。
不管美国是什么目的,首先要明确,打贸易战不是美国,也不是中国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打”是为了“谈”。
可能对一些行业是一场惊吓,但不会伤害中美贸易的实质,充其量是一场贸易口水战。
最新消息称中美两国已低调启动谈判,商讨如何解决贸易摩擦。外贸商家应静观其变,没有必要把这个口水战扩大化。
但应警醒的是即使短期内不会有贸易战出现,在可预见的未来时间,中美贸易摩擦会始终存在。
经历这次贸易摩擦,中国可能会开放一些行业,在金融领域、技术转移和美资准入门槛方面等做出让步。
这对国内的相应的行业会产生竞争压力。
但长期来看,对航运业,特别是太平洋航线回程货是利好。
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背景下,中国有望主动调整贸易结构,进一步加大全球开放步伐来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后所产生更多的出口货等等,因有了更多的货源和货流,对于航运业都是利好,。
短期来看,可能会对航运业的节奏产生干扰。
如某些行业有些惶恐,尽早出货或者亟需寻找其他出口替代方等等。最终回过头看,可能是虚惊一场。
具体确定征税产品和税率的流程一般为:根据当天签署的备忘录,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15天内公布拟增关税的产品清单及其税率,并征求公众评论及征询相关部门(公众有30天的评论期)。完成后,USTR应公告最终产品清单及增加的关税,并正式实施。
如果商家要确保万无一失,那就尽量在制裁时间之前进行交易。
中国本就没打贸易战的意愿,我们可以假设,中美打起贸易战了,按照美国2017年出口中国的金额,30亿美元所占份额不足2%,不足为惧,600亿美元占中国出口美国的市场份额14%左右,貌似数字很高,但是对美国的集装箱出口货物中,较低附加值产品如白货、衣服、家用品及机械产品占比较高,累计达到78%,而高附加值产品如电子占比仅为5%。此次受影响的航空产品、现代铁路,新能源汽车和高科技产品均为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总体影响有限。
另,由于美国本土消费需求不会因中美贸易战而降低,因此其进口需求将转移至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全球承运人根据市场和货量的变化,通过灵活的内部运力调配并结合航线多元化布局,已经具备一定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