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运多米诺“疫”发动全身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集运业迎来久违的“高光时刻”,“一舱难求”“一箱难求”,一个又一个纪录不断被打破。这背后,疫情影响行业的触点和逻辑是什么?值得我们细细思量。
集运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抛开各种细枝末节,该网络中最关键的触点无外乎两个,即供给与需求。
先看需求。疫情的此起彼伏使全球防疫及生活物资需求剧增,而疫情防控水平的差异又造成产能格局的重塑,从而放大了区域贸易的不平衡,最终导致集运网络陷入局部过度紧绷的状态。前7月,中国对美欧出口总额分别为1.96万亿和1.19万亿元,均创近5年新高;2021年全球集运量预计也将达到5年来的峰值。
再看供给。目前集运业的闲置运力已达历史低点,班轮公司正竭尽全力新增投入,并采用诸多非常之法“提效”运力,然其收效却未见显著。原因何在?主要由疫情所引起的港口拥堵蚕食了大量的运力。美西港口的船舶平均在港时间超过10天(以洛杉矶港为典型),意味着市场被“吃掉”约30%的运力,欧洲港口也被 “吃掉”20%左右的运力。换句话说,感染疫情的首位码头工人或许就是国际物流供应链多米诺骨牌中的首张牌。
与欧美港口的长期拥堵相比,中国港口的应变能力令人刮目相看。深圳盐田港耗时约一个月即从疫情阴影中走出,宁波舟山港更是仅用半个月就宣布复工复产。这其中,高效的疫情防控应急指挥体系、严格的涉疫地区交通运输管控以及对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落实的细节执行力居功至伟。可以说,中国港口的应对举措已成为全球港航业的典范。
相关阅读
欧美港口拥堵何解
上半年,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的有序进行及比例的不断提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本已得到有效控制。然而,随着德尔塔、拉姆达变异毒株的出现及蔓延,欧美、东南亚等国家纷纷中招,给疫情防控带来又一轮挑战。
下半年,欧美国家进入消费旺季,零售商为了备战圣诞节、感恩节等节假日大量补库存,从而带动进口贸易需求。中国出口集运市场需求旺盛,从上海港出发的船舶基本满载出航。然而,2021年以来持续拥堵的欧美港口对供应链和贸易流转形成阻碍,解决“一舱难求”“一箱难求”的问题关键在于释放被浪费的运力,而缓解欧美港口拥堵成为重中之重。
非常时期之“法”:班轮公司全力“提效”运力
“试想中国交通系统春运式的状态持续一年,或者假设‘北上广深’式周一交通早高峰连续超过400天,交通体系会出现怎样一种困境?”在谈及当前集运系统的状态时,某业内专家作此类比。集运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一环扰动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波动。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旺盛的货运需求使得集运生态网络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而疫情、航道受阻、港口罢工等纷至沓来的问题更在时刻扰动着这个紧绷的网络。
数据分析洛杉矶港拥堵原因
自2020年10月以来,跨太平洋航线便呈现港口班轮准班率持续走低、港口拥堵日益严重的状况,这不仅导致船期大面积的延误和运营效率的降低,更造成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紊乱。美西港口主要有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其中洛杉矶港的船舶停时数据颇具代表性,值得仔细解读。